附件:设置1:设置2:设置3:设置4:本书关注的是20世纪初期至1945年之间日本对中国建筑的图像记录。从微观上说,这些图像记录见证了近代日本学者中国建筑观与遗产观的形成过程。从宏观上看,它们也见证了亚洲主义背景下近代日本建构中国建筑史学和建构以中国为主体的东洋建筑史学的过程。同时,这些记录更作为一种结果参与到了亚洲主义的建构中,是近代日本学者亚洲想象的表达方式与具体体现。本书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解明以伊东忠太和关野贞为代表的近代日本学者的中国建筑观和遗产观的形成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同亚洲主义所发生的关联。与此同时,日本学者作为“信息源”和“催化剂”的角色间接参与了近代中国自身建筑史学的建构,也是本书关注的内容。
附注提要
本书关注的是20世纪初期至1945年之间日本对中国建筑的图像记录。从微观上说,这些图像记录见证了近代日本学者中国建筑观与遗产观的形成过程。从宏观上看,它们也见证了亚洲主义背景下近代日本建构中国建筑史学和建构以中国为主体的东洋建筑史学的过程。同时,这些记录更作为一种结果参与到了亚洲主义的建构中,是近代日本学者亚洲想象的表达方式与具体体现。本书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解明以伊东忠太和关野贞为代表的近代日本学者的中国建筑观和遗产观的形成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同亚洲主义所发生的关联。与此同时,日本学者作为“信息源”